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制造成就達到了有清代的制瓷巔峰,在青料的使用上形成了多種不同的風格樣式,即使以制作規模弘大、形制復雜稱著的乾隆朝,也很難與之比肩。這種認識只有將兩朝同等水平青花作品并觀時,才能有這樣的感覺。康熙在位61年,帝祚時間跨度比較大,青花制作的前后表現也不盡相同。
別號寂園叟的清人陳瀏在其著作《陶雅》一書中直言:“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收藏界也有一句俗語:“瓷器要玩清三代。”而“清三代”中,尤以康熙青花瓷具有代表性。康熙年間國富民強,康熙帝本人也十分重視陶瓷業的發展,在景德鎮恢復御瓷廠,親自選拔并任命“督陶官”,并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官窯民窯相互競爭,共同促進發展,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民間制瓷藝人的積極性,使得康熙青花不僅官窯產品水平高超、成品精美,民窯產品也不輸官窯,非常別具一格。
康熙青花瓷特點
由于燒制瓷器的工藝水平到了康熙年間已經非常成熟,在器型制作技術上,幾乎可以達到任意復制器型創意的程度,很多樣式新穎別致的器型都出現在康熙朝。其中的典型器型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也有多節葫蘆瓶、仿古青銅器型等較別致的器型。
幾乎生活中所用的各種器皿,在康熙青花瓷中都能找到相應器型,種花的盆、飲酒的杯、盛放食物的碗盤、飲茶的茶壺,甚至睡覺用的枕頭、鼻煙壺、蛐蛐罐等生活日雜用具都可以用瓷器加工而成,除卻其生活用途外,其藝術人文價值也廣受肯定,成為了后人探知古人生活方式的一個窗口,從此可以了解到清人的生活情懷和審美意識。
官窯制品中的生活用具,大多是為御用而制,做工及創意都精益求精,令人嘆為觀止。例如為康熙皇帝祝壽而燒制的花盆,造型多樣,古樸端莊,器型考究,上面多采用象征吉祥長壽的傳統圖案,常用“松鶴延年”、“百子百福”、“福海壽山”等圖式。小型器亦有非常出名的“十二月花卉詩句杯”,后期的康熙青花已經有大量粉彩、五彩等色彩技藝融入創作,杯子纖巧可愛,質地輕薄,精妙絕倫,藝術價值之高,以至于后人對其模仿不斷。
色彩紋飾特征
康熙青花之所以聞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絕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決于青料的質量。唐英在《陶冶圖說》中記載:“瓷器青花、霽青大釉,悉藉青料。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黃、大而圓者為上青,名頂圓子。攜至鎮,埋窯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其江西、廣東諸山產者,色薄不耐火,只可畫粗器。”史料表明,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青花呈色的好壞,除了青料的質量之外,還要看青料中的鈷、錳、鋁的調配比例是否得當,配置得當,青花發色就會明快艷麗;配置不當,青花發色就顯得灰暗或者發黑。
清康熙 青花八卦紋鈴鐺杯
康熙青花的早、中、晚三期色調差異很大,其變化的過程基本是循著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調發展,巔峰時期應是康熙中期。這個時期制瓷工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青料的配置方法,燒制出了聞名于世的“五彩青花”,即僅用一種青料便可渲染出景物的疏密遠近、陰陽向背,使畫面極具立體感,達到了中國畫特有的“青(墨)分五色”的效果。又由于其色澤亮麗,所以又將其稱為“翠毛藍”和“寶石藍”。陳瀏在《陶雅》中曾嘆曰:“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
康熙青花翠毛藍特點
康熙十九年后,青花料由進口料改為云南珠明料,這種料提煉精度高,成色鮮艷、青翠,明凈,仿佛翠鳥的羽毛,被人們稱為“翠毛藍”。“翠毛藍”僅出現在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上。它既有別于永宣時期蘇料發色的大氣磅礴,也不同于成化時期平頭青料發色的淡雅俊秀;既不像嘉靖回青料發色那般幽靜深沉,也與乾隆青花平和穩定、雍容華貴的風格迥異。“翠毛藍”燒制完全不受人工控制,燒制結果存在一定偶然性,是康熙時期的獨有特色。
“翠毛藍”的青花發色特殊之處,在于它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五種色調。景德鎮的工匠在逐步掌握了這種成色技術后,把國畫中“墨分五彩”的筆法用在了青花瓷器上,形成新的畫法。因此,僅僅用一種青花的顏色通過濃淡的變化,渲染景物陰陽相對,疏密有致,使畫面產生立體感。通常,人們把康熙時期的青花瓷稱為“青花五彩”,但這類瓷器與五彩瓷器又有明顯區別。今天,“康熙瓷”成為收藏界的主流瓷器品種之一,“翠毛藍”又被稱為“青花之神品”。
康熙青花的畫工絕佳,其繪畫技法精湛,題材廣泛,斧劈皴、披麻皴等國畫技法在青花的繪畫中廣泛運用。尤其是“分水法”的運用,使得上好的青料得到充分展示。“分水法”就是根據中國畫中水墨畫的各種皴法創造出的一種渲染技法,根據青料料水的濃淡,分為“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幾個層次進行渲染繪畫。此種技法運用到山水人物畫面中更能得到體現,使得畫面中的遠山近水層次分明,亭臺樓閣云遮霧繞,神仙人物栩栩如生。這種技法在明未已經出現,直到康熙時期才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運用,并達到了高峰。
清康熙 青花群仙祝壽圖四方大花盆
康熙青花人物特征
人物紋飾方面,康熙青花的人物畫深受明末清初文人畫影響。《飲流齋說瓷》云:“人物似陳老蓮、蕭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吳墨井,花卉似華秋岳。”另外像董其昌、劉泮源等的畫風對康熙青花的人物紋飾不無影響。在繪畫題材方面更是包羅萬象,最突出的是反映世俗生活,充滿鄉土氣息,如高山流水、攜琴訪友、叢林花卉、漁家樂、農家樂、仕女、刀馬人等等。其所繪“人物故事,標新領異,波瀾推衍,窮極恢詭,大抵皆導源于小說稗官,然皆與歷史丹青畫法相合也……康熙仕女,其繪弓鞋纖趺者,雅人所鄙,而價值輒累千金……繪戰爭故事者,謂之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品,皆極為西人所嗜。至掛刀騎馬而非戰爭故事者亦準于刀馬人之列也”。許之衡這段話,既高度評價了康熙青花的繪畫水平,又指出了康熙青花師從前明文人畫的風格以及當時之市場價值。
康熙青花山水紋飾方面
康熙青花的山水紋飾在繪畫技法上不僅師法王石谷、吳墨井等明清大家的風格,而且師法宋、元以來的傳統技法,在繪畫中多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技法來表現山石,以分水法來進行陰陽向背和濃淡相宜的渲染。其間加繪以人物,置身于山水之中,如數老對弈、秋山草廬、東坡賞古、觀瀑泛舟等,所繪人物顯得神情閑逸安然,饒有情趣。在欣賞一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作品時,常使人感覺不僅是在單純地欣賞一件瓷器,更多的是在欣賞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畫。
清康熙 青花龍紋瓶
康熙青花動物類紋飾方面
龍鳳紋在康熙官、民窯中均常見到。其中正面龍的特征較為明顯,頭部較方,額頭較寬,額頭上常寫一個“王”字,狀貌兇猛,張牙舞爪。鳳紋多與龍紋并存,有一龍一鳳、一龍雙鳳等。動物類紋飾常常和其他花草樹石類紋飾組合在一起,如松鼠葡萄、百鳥朝鳳、鶴鹿同春、喜上眉梢、麒麟巴蕉等等。《飲流齋說瓷》云:“康窯所畫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毛毿毿(san)欲躍,真神品矣。”其實不僅繪怪獸如此,康熙時所畫動物紋飾基本都是形神兼備、活靈活現。
康熙青花底足特點
康熙青花瓷的圈足,其造型也極具特色。由于康熙瓷器胎質細膩堅密,可塑性極強,因此康熙時期器物的圈足也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平切足、斜切足、內直外斜足、二層臺式足、雙圈足、滾圓式足、溝槽式足等等,其中二層臺式足和溝槽式足主要用在琢器類器物上,雙圈足主要裝飾在大盤上。
康熙青花瓷鑒定方法
晚清至民國時期,有的仿品所用青料是以含有較高氧化鈷成分的云南珠明料稍加進口工業氧化鈷配制而成,也有較好的立體感。《飲流齋說瓷》云:“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其藍色竟能仿得七八。”但由于胎釉粗松使青花顯得飄浮,不像真品那樣青花顏色無論深淺都緊貼胎骨。從畫風來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至一觀其畫,乃流入吳友如、楊伯潤之派,不問而知為光緒器矣”。吳友如和楊伯潤均為清末畫家,他們和清初的“四王”、吳、惲的文人畫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畫風。
晚清至民國所仿器物,各種繪畫皴法極少使用,山石多用飽蘸青料的畫筆層層平涂來表現,樹木則多用平行斜線代替皴法,既無真品表現出來的山巒起伏、層林盡染的層次,且又筆道軟弱無力,絕無康熙青花的風采。
康熙青花瓷的胎體細若糯米,如石似玉。這與康熙時所用瓷土的成分以及精細的研磨、淘洗工藝有直接關系。康熙時的瓷胎非常純凈潔白、致密,胎體凝重,一般來講其比重大于清代其他時期的瓷器。在瓷釉方面,康熙時期多用粉白釉、漿白釉和亮青釉。這個時期的釉層,無論厚薄都與胎體結合得非常緊密,這是后世仿品很難做到的。
康熙青花的施釉也很有特點,尤其是圓器類器物,器身若施亮青釉,器底則施粉白釉或漿白釉,而且器底施釉較薄,能透過釉面看到胎體上似隱似現的細旋痕,并在釉面上留有極小的鬃眼。
晚清至民國的仿品胎體大都粗松,胎質不純凈,雜質較多,拿在手上往往感覺比真品輕許多。仿品的瓷釉也都存在釉質疏松,胎釉結合不緊密,釉質強度較低的現象。現代景德鎮的仿品能夠達到胎白釉細,但是表現不出康熙青花瓷獨特的縝密堅硬感,而且在施釉方面往往忽略了康熙特有的施釉方式,器身器底施釉一致,不像康熙瓷器在器底自然地出現鬃眼和旋痕。現代仿品還常出現胎體過重和過度修胎的情況。過度修胎主要表現在器足上,撫摸足底過于光滑,有如施了一層滑石粉一般;釉面上還會因作舊打磨而留下許多平行的劃痕。
晚清、民國以及現代所仿康熙款識,有的字體雖也工整,但顯得軟弱無力,規整有余而剛勁流暢不足。另外,青花瓷的年款都是以青料書寫,因此,即使有款識字體寫得可以亂真的話,其青花料的呈色也能露出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