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器的燒制在戰國晚期秦國兼并戰爭中逐漸衰落,直到東漢晚期成熟瓷器出現,秦至漢經歷了制陶業空前發展的時期。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經濟逐步繁榮,社會的變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制陶手工業再次步入繁盛期。我們熟悉的秦始皇兵馬俑以其眾多的數量,仿真大小。
及復雜的姿態、服飾而震驚世界,這些巨大的陶俑,集全國之力而制造,代表了秦王朝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咸陽附近窯址發現的窯爐比戰國時期的窯爐有進一步改進,窯床面積增大,且前高后低,防止了前排產品因受熱過快而發生傾倒,是一種創造性的技術革新。
秦漢時期陶業興盛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手工業者的地位提高。
秦律規定禁止貴族畜養工匠,從業者可以脫離宮府的奴役,成為獨立的從業者,并且有一定的遷徙自由。手工業者地位的改善,刺激了包括制陶業在內的民營作坊的發展。
2、鐵器的廣泛使用,提高了制陶的工作效率。
鐵器自從春秋晚期出現以后,在戰國時期得到快速發展,因其堅硬而有韌性,不易折斷的優點,鐵制農具和工具很快普及到農業和手工業領域。生產工具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各行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產品成本,使商品的需求覆蓋面擴大,反過來又刺激生產規模的擴大。
3、生活習俗的變化。
秦漢時期,漆器和陶器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品,隨葬習俗也從青銅禮器變更為仿青銅禮器的陶制品。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由來已久,商周時期王侯貴族以生活中的禮樂及實用器隨葬,遵循著周王室制定的器物組合等級制度。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貴族階層盡其財富而厚葬,以保證其死后在另一個世界仍能享受富貴。秦漢隨葬陶明器習俗的流行,使各種仿青銅禮器的陶鼎、壺、鈁、及陶俑、陶日用器的需求量大增,陶制品的種類不斷擴大,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西漢中期墓中普遍出現陶倉、陶灶、陶燈的模型;西漢晚期還有陶井。東漢時期仿青銅禮器的陶器消失,莊園地主階層的興盛,隨葬陶器還增加了陶院落、樓閣、車馬、水田、池塘、豬圈等。大量陶塑制品的需求,促進了陶工的塑、捏、堆、貼、刻、劃等的工藝水平提高,為兩晉南北朝瓷器的立體裝飾技藝奠定了基礎。
西漢中期以后,一種有著玻璃光澤釉面的鉛釉陶器開始流行。鉛釉陶是一種在釉料中加入鉛作為助熔劑的釉陶,是漢代制陶工藝的杰出成就。
在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700-800度火候就可以燒成,同時能增加種面亮度,使銅、鐵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其中以綠釉為多,亮麗如翡翠。鉛釉陶器的出現大約與仿青銅禮器的需求有關,鉛秈能遮蓋陶器粗糙的材質,更接近模仿的效果。鉛釉陶器在關中地區率先出現后,便迅速在全國各個地區普及,成為最流行的一種明器,如鼎、壺、倉、灶、樓閣、院落等各類明器。鉛釉陶器的大量生產,使工匠們在施釉工藝方面有了不斷的實踐和摸索,技藝逐步精練。當原料提煉、素胎制作和施秈技法開始完美結合的時候,陶瓷工藝開始出現質的飛躍一成熟瓷器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