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陶瓷的發展歷史上,康熙時期可以說是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階段。康熙時期的瓷器造型多樣,品種豐富,大器渾厚奇偉,小器玲瓏剔透。其中,釉下彩瓷獨步清代;五彩瓷器華貴精美;斗彩瓷器在繼承前代技藝的同時,又能燒造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創新器;素三彩瓷器空前絕后,令后仿者望塵莫及;郎窯紅、豇豆紅等顏色釉瓷器更是享譽海外;粉彩、琺瑯彩瓷器的燒造雖處于初創階段,但其蘊含的無限潛力以及帶來的清新、華美之風卻為世人所矚目。
清康熙 釉里紅團龍紋|源于《紫禁城》
同時,外銷瓷的貿易開始增多,官窯和民窯互相促進,品種不斷創新,很多為國外所獨有的器形開始出現,異域風格的紋飾也大量出現在定燒的民窯瓷器上。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品質,人們可以從康熙瓷器身上感知一種特別的精神與氣質—雄渾不乏精細,華貴且充滿力量。
清康熙 黃地琺瑯彩花卉紋碗|源于《紫禁城》
康熙二十年以后,景德鎮御用瓷器的燒造逐漸步入正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為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瓷業生產臻達頂峰奠定了基礎。「粉彩」之名早出現于晚清文獻中,康熙時期絕無「粉彩」之名。所謂康熙粉彩瓷器其實就是自雍正開始所稱的「洋彩」。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從色彩搭配、紋飾布局到款識內容和樣式均摹仿當時銅胎畫琺瑯效果。由于施彩較厚,致使紋樣有堆凸感,且出現細小裂紋。白地素三彩瓷器直到清康熙時期才大量燒造,其特點是采用釉下錐拱花紋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裝飾,釉下錐拱花紋若隱若現,釉上彩繪圖案清晰明麗,二者相互映襯,耐人尋味。康熙素三彩瓷器中有一個特殊品種,俗稱「虎皮三彩」。
清末民初時,這一品種曾被仿制,真、偽區別主要在于:真品釉薄而顯堅致,斑紋亦自然;仿品則釉厚而顯松軟,斑紋浸潤不自然。康熙朝景德鎮瓷器在恢復明代幾乎所有瓷器品種的基礎上,勇于創新,顯現出非凡的創造力,為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瓷器臻達頂峰的燒造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后人回望的永恒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