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瓷器史上,宋代被譽為瓷器制作的黃金時期。而宋代的瓷器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如此深遠的影響,與其六大民窯密不可分。這六大民窯是指在宋代時期,以民間瓷窯的身份而非官窯生產出的代表性瓷器窯,宋代六大民窯是指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龍泉青瓷窯、景德鎮青瓷窯,現分別介紹宋代六大民窯特征詳解如下。
定窯特征:
河北曲陽定窯是民窯,也是五大名窯之一,以其奔逸典雅的紋飾及“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白瓷而聞名世界。
北宋晚期定窯器物口緣多不施釉,稱為“ 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印花圖案自然、形態輕巧、構圖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耀州窯特征:
耀州窯歷史上曾一度被列入六大名窯,窯址在陜西銅川市黃堡鎮。銅川古稱“同官”,宋時屬耀州,故稱“耀州窯”,在宋代我國南北青瓷兩大體系中代表著北方青瓷的最高成就。創燒于唐代,盛于北宋中晚期,終于明嘉靖年間,有700 多年歷史。耀州窯精品在北宋時常被官府選用。耀州窯瓷胎色泛灰白,有深色與淺色兩類。燒成溫度在1 30 0℃左右。碗類胎薄質堅,極少變形、開裂,硬度大。其釉色青中閃黃者居多,釉中氣泡小于汝州青瓷,釉面潤澤光亮,胎釉結合緊密。圈足直立,講究修胎。造型有碗、瓶、盤、杯、碟、瓶、壺、罐、爐、盒、香熏、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直刻、斜刻并用,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流暢,紋樣清晰。耀州窯的青釉刻花瓷器,以在器內外布滿刻、印或劃的花卉為典型特征。
鈞窯特征:
宋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與鈞臺一帶。始燒于唐,盛于北宋,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而聞名,北宋徽宗定為御用珍品。鈞窯燒造的瓷器品種較多,以鈞瓷最為有名。鈞瓷胎質細膩堅硬,較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黃、灰褐等色。其釉分兩種,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其他還有玫瑰紫、海棠紅、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藍、胭脂紅、朱砂紅、蔥翠青,以及窯變的各種顏色。相傳以胭脂紅為最美。釉中有兔絲紋與蟹爪紋,華麗雅致。鈞瓷釉的調配技法相當獨特,致使其釉上紋路與眾不同。早期釉上有顯著的牛毛紋,盛期則多為離合狀態的條紋和粗如滴露的淚痕,以及盤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紋,這也是鈞瓷的重要特征之一。鈞瓷造型有尊、缽、洗、爐、花盆、盆托、奩等。
磁州窯特征:
是我國北方規模最大、延續生產時間最悠久的著名民窯,也是河北境內三大名窯( 邢窯、定窯、磁州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于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并且將中國書畫的技法與制瓷工藝相結合,畫面生動活潑,獨具特色。風格獨特的磁州窯瓷器精細粗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其作品更具濃厚的民間情趣,裝飾形神兼備。磁州瓷器的胎質有兩種:一種胎質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胎質粗松,呈紅褐色。白色釉中似有油性,釉層均勻不透明,普遍使用化妝土。磁州窯器物的手感很重,而民國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堅硬偏厚重。品種以民間日用陶瓷器皿為主,制坯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坯、印坯等。磁州窯興于隋,盛于宋。在明代朝廷以景德鎮為官窯,于是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說法,彭城鎮便有北方瓷都之稱。
龍泉青瓷窯特征:
龍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龍泉青瓷以民間日用器為主。北宋中晚期隨著越窯的衰落而興起,成為南方青瓷的重要產地,南宋為其鼎盛時期。龍泉青瓷的主要特點是厚釉,有些器皿施釉多至數十遍,釉層厚度甚至大大超過了胎體厚度,由此而使得該青瓷釉器晶瑩滋潤。龍泉青瓷分為哥窯與弟窯。哥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為黑胎厚釉,青灰淡雅,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古雅端莊。弟窯胎白釉青,釉色有月白、豆青、青灰、蟹殼青、灰黃、炒米茶和茶葉末等不同色調,最為珍貴的是粉青和梅子青。
景德鎮青瓷窯特征:
江西景德鎮在五代時受越窯影響燒制青瓷,北宋時期創燒青白瓷,后世稱為“影青瓷”,釉色接近白色,在積釉處顯出湖綠色的青色,且若有若無。景德鎮燒制的青白瓷以日用器皿為主,有飲食用器如碟、盤、碗,酒具如注子、注碗、杯、杯托,盥洗具如缽、洗以及燈、盒、佛像、瓶等。景德鎮窯在北宋前期燒制的青白瓷多數素面無紋,后期開始用刻花等手法加以裝飾,并用覆燒法燒制,南宋后盛行印花裝飾。景德鎮瓷器胎質潔白,器壁極薄,紋飾精美,叩之清脆有聲,歷來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