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制陶初期,人們是用普通的濕泥涂抹在用藤編織的器物上或捏搓成泥條盤筑成型,將器型內外拍打光潔平整。人們操作時必須圍著坯件轉動,這樣器型不易規整。為了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質量,人們便用圓木板做成轉盤,坐在固定位置上轉動木盤就可以操作,這比圍著坯轉可謂一大進步。
這種木轉盤曾在浙江河姆渡出土。它沒有中軸和固定圓心,旋轉時容易移位而影響成型。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期,人們在轉盤底面中心安上軸,將軸插入地下或石孔中,使它旋轉自如。這就是陶輪的雛形。但是,由于輪盤與底座接觸面大,輪軸與圓孔粗糙,磨擦力較大而影響轉速,考古學上稱這種陶輪為“慢輪”。到龍山文化期,陶輪得到進一步改進,減少了輪盤與底座的接觸面,輪軸與圓孔也更光滑。輪盤在外力下利用慣性能加速旋轉,這就是“快輪’的發明,在長期的生產發展中又演變為現在的轆轤車,并一直發展到用馬達帶動的轉車。陶輪的出現,是人類早期使用簡單機械的一個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