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據記載創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初年河南鄭州。但是至今尚未發現實物及遺址。
出產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滋潤細媚有細紋。”制作精美光彩絕倫,是當時諸多窯中最佳的。
柴窯瓷器特征
柴窯是以五代時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之姓命名的窯口,是歷史上著名的御窯。據明人曹昭寫的《格古要論》記載,后周顯德時(公元954——959年),世宗柴榮在鄭州一帶建立的,據說當窯建成后燒數窯不成,最后移到新鄭以南才燒成功,當時制瓷工匠向皇帝請示燒造款式和對產品的具體要求時,柴榮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于是工匠們便按照要求苦心設計、精心制作,終于燒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產品。燒出的瓷器滋潤細膩、有細紋(即細小開片),技藝精絕,為當時諸窯之冠。只是柴窯的產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傳世的柴窯器很少見整器,大多為碎片,由于燒造時間短,很難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說。較早記載見明宣德三年(1428年)呂震編寫的《宣德鼎彝普》一書,“內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窯器皿”,后因柴窯只聞其名,不見傳世品,也未發現窯址而很少提及。柴窯瓷器為諸窯之冠,曾由資料記載描述:柴窯最貴,世不一見。柴窯燒制成本高、燒成率低,所以現存于世的柴窯次數量稀少。燒造一柴窯,需要近兩千斤的松 木,成本高,二來柴窯燒造工藝要求非常高,少有疏忽燒造的柴窯就會出現意外,經濟損失巨大,此外柴窯燒造對溫度非常考究,溫度偏高偏低都會影響瓷器質量 ,因此成品率低
文物價值
世宗帝柴榮曾御定御窯瓷:“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以象征未來國運如雨過天青。
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柴窯最貴,世不一見……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清蘭浦、鄭廷桂在《景德鎮陶錄》一書中也說柴窯瓷:“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還說柴窯瓷久不可得,得到殘件碎片,也當珍寶,用作服飾、帽飾;柴窯瓷片光芒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