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獨特的陶瓷是中國文化龐大體系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它的發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素到彩的漫長歷程。從東漢到明清,瓷器在中國有著漫長而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見證,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下面就來說說中國瓷器的魅力何在,以及中國瓷器內涵特點。
青瓷的魅力
素瓷中的青瓷作為世界上出現的最早瓷器,自身不僅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承載著中國古人的審美傳統。“陳之案頭而悅目,置之鏡臺而媚容。佐讀有養氣之功,對談有化戾之祥。蕉窗晝永,卻暑何難;荷室香凝,法寒不覺。展玩而矜平躁息,終全忠鯁之操;侍坐而心和氣舒,不失雍容之量。”青瓷的發展歷史悠久,從原始青瓷到越窯青瓷一路走來, 到宋代達到頂峰。清靜幽玄、返璞歸真的汝窯,古典韻味、細膩淡雅的官窯,金絲鐵線、一見難忘的哥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窯,這些青瓷世界里的珍貴名瓷,都以自己獨特的美在中國瓷器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作為東方文明的符號,青瓷展現出了獨特的美學內涵和無比豐厚的文化張力,這充分體現在對意境之美的審美追求上。
青瓷素有“君子之瓷”的美稱。這是因為人們可以透過青瓷的釉色感受到深沉幽靜而又含蓄的美感。這正好契合了文人雅士的曠達心胸與追求隱逸生活的情趣。
與青瓷為伴,便是將“文質”與“道器”進行了完美的統一,彰顯出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風。自古中國就有用玉象征君子崇高品德的傳統,中國古人向來把玉作為美的理想來孜孜以求。他們沉湎于玉的柔潤華滋、晶瑩剔透,更癡迷于其細膩含蓄、沉著內斂的品性。慢慢地,便內化為自身的人格追求。正因如此,青瓷的制造也呈現出類玉的過程,窯匠們試圖通過自身的努力,打造一個“清”的境界。
白瓷的魅力
如果說青瓷是自然賜予的寶貴顏色,那么白瓷則是人們刻意而為。在近千年的歷史中,白瓷之美有目共睹。
它胎質細膩溫潤,呈現出象牙般的質感,給人以柔和悅目、溫潤恬靜之美感,被世人譽為“中和之美”。窯匠對于白瓷釉色的追求,反映出對雪的崇尚。自古以來,雪就是純潔、美麗、無暇的化身。歷代文人豪士都視雪為心靈的象征,其干凈冷寂的特質自有一種超脫之感,讓心靈歸于安寧。置身于如此清靜高潔。不加裝飾的本色世界里,才能獲得“亭上獨吟罷,眼前無事時。數峰太白雪,卷陶潛詩”的閑適之心。與白瓷相伴,便有“人在冰壺玉鑒中”之感。
青花瓷的魅力
青花瓷的問世,標志著瓷器由素到彩的轉折。青花那秀逸雅致的青藍色調,有如“一丸冷月”,照耀著歷史的蒼穹,營造出一個幽冷、冰清、寧靜淵澄的意境,配合以柔美的曲線造型,恰好與中國傳統文人的心境相契合,使人不免生發出“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的荒寒之感,青花瓷就在這幽冷的輝光之下,生趣盎然。各個時期的青花瓷,或蒼雄沉郁,或秀麗典雅,天然變化的紋飾有如水墨渾融,一片生機,氣韻流走在深沉靜穆的色調中,如同水墨之于宣紙,呈現出清新高尚的美感。在元代,青花瓷成為主流,與元王朝統治者“尚藍尚白”的觀念有關。
馳騁在大草原。上的蒼狼與白鹿,是蒙古人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標記。及至明清,蒼翠的青色依然備受推崇,乃源于白地青花所形成的素雅明靜之美,如同清涼的月色,合乎道家清凈無為的思想理念。更加追求恬淡虛靜的意境塑造。
彩瓷的魅力
盛行于明清時的彩瓷,以其“錯彩鏤金之美”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猶如一族繁花,用繁縟的風韻和怒放的姿態盡情的詮釋著絢爛的生命,體現出人們欣賞習俗的變化,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
與高雅脫俗的官窯相比,各式民窯更顯率真粗獷的民俗之美,迎合著整個社會審美趣味的世俗化趨勢,盡情抒發著民間百姓的情緒。
它們將實用與審美完美結合,歷經火與土的涅樂,在不同歷史歷史階段的民風民俗、社會經濟,尤其是在審美取向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中華文明真實的精神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