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普遍行為,而古文物的價格也隨著這一浪潮的涌進一路飆升。作為古代藝術收藏品的翹楚--古陶瓷,其價格升勢更是驚人,如晚明青花瓷器價格近十年來平均上漲就近20倍。古陶瓷商業價值進一步刺激著古陶瓷收藏群體,在這一相激相漲的關系影響之下,古陶瓷的贗品也應市而生,沖擊著整個古陶瓷交易市場。有的贗品的仿真技術可謂爐火純青,因而屢屢發生買家以大價錢購贗品的事件。贗品的大當其道擾亂了交易市場,也造成了買家、賣家、拍賣行、準收藏家多方的重大損失。收藏界呼吁專業的檢測鑒定以辯真偽,社會也關注著古陶瓷的檢測鑒定以健全機制、調理市場。
目前,古陶瓷的鑒定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憑鑒定者對古陶瓷器物長期研究的得出的經驗來鑒定,就是俗稱的“眼學鑒定”。另一種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器物進行科學鑒定。“眼學鑒定”作為傳統的鑒定方法,是基于古陶瓷研究專家豐富的鑒定經驗和對中國古陶瓷的認識,通過比較法、排比法、邏輯推理等方式來鑒別器物的真偽。“眼學鑒定”需要多聽多看,包括看書和看真品贗品,以便取得對古陶瓷的感性認識。而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相關的科技手段也被人們借用到文物鑒定領域,這就是“科鑒”。目前采用的科學鑒定方法有熱釋光絕對斷代、元素成分分析斷代和釉面老化系數測試等。
二、傳統的眼學鑒定:
目前,國內外古陶瓷鑒定采用的多是“眼學鑒定”的方法。“眼學鑒定”憑的是經驗,是采用排比類推法、標型學、考證學等方法找出樣品與標準器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來推論出樣品的真贗,是一種相對斷代法。
從事古陶瓷鑒定工作的人大多是從基層出來的,例如目前古陶瓷鑒定界的泰斗人物耿寶昌先生是琉璃廠學徒出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趙自強先生是文物商店的學徒出身。正是由于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大量接觸不同的陶瓷真品、贗品實物,對它們各自的特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很快發現一件陶瓷器物上含有的瑕疵、由此來斷定真偽。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國內對于古陶瓷鑒定有一種相對的偏見,認為只有做理論研究,有學術建樹的學者才是“專家”,而長期從事鑒定工作的只可稱為“匠”,一直到現在,國家也沒有專門的大專院校開設正式的古陶瓷鑒定專業課程,由此造成了古陶瓷鑒定人材的短缺,也造成了鑒定依據的“非標準化”。
看一件東西,每個專家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人的鑒定方法和鑒定依據。甲專家鑒定的依據是1、2、3,乙專家鑒定的依據是甲、乙、丙,而丙專家鑒定的依據又是A、B、C。再由于專家們的專業經驗、社會關系、地域環境甚至道德品質等各方面因素不盡相同,同一件古陶瓷鑒定的結果也常常是因人而異、不盡相同的。所以說,“眼學鑒定”很難形成一個令人信服的統一標準,而沒有標準就容易產生歧義,事實上也就沒有權威性。
同樣,對藏家、玩家來說,也大都從“眼學鑒定”開始學習古陶瓷鑒定的,但在沒有一個明確標準的指導之下,也很難學到較為可信的方法。在這一情況之下產生的矛盾與糾紛層出不窮,專家各自為營,各持己見,其中也不乏所謂的“專家”乘機渾水摸魚的。可見,目前我國對古陶瓷的鑒定是比較混亂的,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權威鑒定機構。即使是在刑事案件之中,專家的證書也不能作為法庭的證據而予以采用。這種情況同時也擾亂了與此相關的藝術品交流和拍賣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種無序狀態限制了古陶瓷投資、收藏的健康發展。
三、現代高科技鑒定:
鑒于上述混亂的局面,近些年來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將眼光轉向現代科技,希冀從中遴選出可以用于古陶瓷鑒定的方式方法。由于科技檢測是數據說話,可以避免很多人為的、非正常的因素的干擾,也可以相對比較容易地達到標準化、同一性,因此容易為西方國家所接受,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法院就可以接受熱釋光檢測證書作為法庭證據。
但是,科鑒同樣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成分分析法,是探測樣品所含元素成分是否與標準器所含成分一致,以此來判定樣品是否為真品(它的檢測原理和DNA檢測是相同的)。但是,問題在于標準器如何確定?以浙江龍泉窯為例,屬于龍泉窯系的窯口就有三百多處(據麗水市文管辦主任王國平先生介紹,龍泉窯窯口普查實際上發現了近580處窯口),每個窯口有的延續了幾百年,有的延續了上千年,所用的瓷土、釉子配方都不相同,如何才能將這些標準器收集齊全,本身就是一個浩大無比的工程。在沒有獲得完整的、系列化權威的標準數據之前,樣品取樣數據又能與什么來比對呢?通俗地說就象“親子鑒定”一樣,兒子的血液有了,可爸爸的血液要到那里去找?總不能把全中國的男性的血液都檢測一次吧?
熱釋光方式是另外一種科鑒手段:一件古陶瓷在它被燒成之日起,便不斷地吸收和累積外界的幅射能量,這個能量和燒成后的時間長短有關。“熱釋光”方法就是通過測量這件古陶瓷內累積的幅射能,從而確定燒成時間的長短,達到斷代的目的(如同數樹木的年輪就能判定樹木的年齡一樣)。由于該器件的時間信息完全儲存在它本身中,因此只需在該器件上取樣檢測即可斷代,所以這是一種絕對斷代方法,
目前國際上主要采用這種方式來對古陶瓷進行檢測斷代。香港中文大學中科古物鑒證實驗室原本就是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兩家熱釋光鑒證機構之一,近年又研發出好幾種輔助檢測手段(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來提高熱釋光鑒定的準確程度。兩年前他們和廣州今古博達中國古陶瓷標本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國古文物鑒證聯合實驗室,利用標本中心從各個窯口提取的標本為樣品進行測試,累積了大量不同時代、不同窯口陶瓷的成份、年代數據。據實驗室主任羅蔭權教授和測試專家曾恩賜先生介紹,樣品測試時間范圍已經可以收縮到絕對年之內。但是熱釋光也有它的缺陷,簡單地說就是由于每個窯口的瓷器所含具體成分不同,它們吸收外來射線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個別對待。又由于熱釋光只能確定陶瓷的“年紀”而不能確定該件陶瓷的“家庭出身”,其鑒定結果不能給出樣品所屬“窯口”。同時,也還不能對陶瓷的文飾特色、歷史文化信息進行全面的解讀,因此還是不夠全面的。
四、發展方向:
近年來,中國古陶瓷學界曾經多次討論古陶瓷鑒定應該如何發展,往哪個方向發展,如何建立統一的、標準化的鑒定權威。目前較為統一的意見是要走傳統“眼學鑒定”與現代科學鑒定相結合的道路:由現代科技斷年代、專家做鑒賞并判定陶瓷所包含的其他信息和價值。有很多單位早已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國科技大學、國家文物局等都有這樣的計劃,有的如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已經正式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但是,很重要的問題還在于人材的培養,包括科技檢測人員的培養和陶瓷鑒定專家的培養。其實古陶瓷鑒定包含了相當多的學問,鑒定專家不但要對陶瓷器物本身的情況有深刻的認識,還要懂得如何正確解讀器物所包含的其他文化、歷史、工藝、社會學信息,這樣才能全面地衡量一件古陶瓷的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