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祭紅”是難燒造的品種之一,今天燒造一件合格的“祭紅”瓷尚且這樣困難,更何況科學技術十分落后的古代了。
河南鈞窯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說明紅釉是一種極難掌握的技術。景德鎮的祭紅比鈞紅更難燒制,民間相傳“千窯一寶”。清朝人在《景德鎮陶歌》里描述燒制祭紅的難度:“官古窯成重霽紅,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霽紅”就是祭紅,也有人稱為“宣德紅”,還有“積紅”、“醉紅”、“極紅”等。
紅釉那吉祥尊貴的顏色,自古就是皇室追求的精品,而鮮艷的祭紅,則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如今,江西景德鎮陶瓷館近萬件藏品中,祭紅只有九件半。其中珍貴是宣德年間的祭紅,可惜收藏時只剩了殘缺的半件。
關于祭紅,還流傳著不少久遠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使祭紅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其中一個故事講的是,相傳明朝宣德年間,朝廷突然要用一套鮮紅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詔令景德鎮的督窯官迫令窯工加緊燒制。窯工們不分晝夜一遍又一遍地試驗,然而燒出的紅釉不是摻有雜色,便是不夠鮮艷。督窯的太監急了,時不時鞭打窯工,強令他們務必在祭奠日期到來之前燒出鮮紅的瓷器來。有些窯工動作稍慢或有怨言,就被投入監獄。可是,眼見日期逼近,仍然沒有燒出鮮紅的瓷器。督窯官放出狠話,如果再燒不出紅釉瓷,就要殺人祭窯了。
老窯工的女兒翠蘭擔心父親,她來到御窯廠,卻見父親也被關進了大牢。翠蘭激憤無比,要求督窯官放了她父親,可是根本沒用。絕望悲憤的翠蘭,以自己年輕美麗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她縱身跳進燃著熊熊烈火的窯爐中。一道奪目的火焰沖天而起,然后漸漸熄滅……兩天后,窯工們打開窯爐,一個個驚得瞪大了眼睛。看那一窯紅釉,似被鮮紅的血液染透,沒有一點雜色,光彩奪目,紅色祭瓷燒成了!
人們都說,這是美麗的少女翠蘭用生命的熱血染紅了陶丕,這才有了鮮紅的祭瓷,于是稱其為“祭紅”。
為了紀念以身祭窯的翠蘭,窯工們在封窯門時,用磚砌成少女的形象,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從那時起,歷朝歷代皇帝都不惜財力人力燒制祭紅,可那殷紅的瓷器卻像世間珍貴的寶物一樣,非常難得,那祭紅成了萬里挑一的貢品。
據文獻記載:明代造鮮紅不成是事實,。明朝初期雖然已試制成功“祭紅”而且宣德“祭紅”也不錯,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慶三代封建王朝“祭紅”頻于失傳,無法燒出。陶書曾載:“鮮紅土未詳出何地,燒煉做紅器,正嘉間斷絕,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詔造里外鮮紅瓷器,都御史徐棧請轉查改礬紅例。”所以古代宮廷命造高溫銅紅不得成功只得改燒造低溫鐵紅應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紅”為什么如此名貴。
祭紅是中國傳統陶瓷產品的佼佼者。是高溫顏色釉中的一顆明珠,清項元汴《歷代名詞圖譜》記道:“……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它的別名繁多,有“霽紅”,有稱“雞紅”或“極紅”,其實都是一個品種。由于都是以氧化銅著色而且是一次燒成,外觀也相差不太遠,所以人們往往錯把“郎窯紅”當“祭紅”,正因為這點,電影《祭紅》用了“郎窯紅”(因清康熙江西巡撫郎廷極兼督瓷器而得名)來代替“祭紅”,以假亂真騙過了千百萬人的眼睛,其實仔細觀察“祭紅”與“郎窯紅”無論從色調風格,釉面特征,燒成溫度均有顯著的區別,如“郎窯紅”呈色極為鮮紅,透明度強,具有較大片裂紋,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現象。而“祭紅”的紅色則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紋,無浮光也沒有流淌現象,口底有都有燈蕊邊,但它們的釉料組成及工藝情況卻比較接近,對色釉富有經驗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細“祭紅”釉變成“郎窯紅”釉,有趣的是同時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細的“郎窯紅”釉變成“祭紅”釉。
令人更感興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紅”真可謂不惜工本,象珊瑚、瑪瑙、寒水石、珠子、燒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摻入黃金,可是燒成率仍然很低,原來“祭紅”的燒成仍是一門“火的藝術”,也就是說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燒成條件不行,也常有滿窯器皆成廢品之例。
在景德鎮,制瓷工藝,尤其是釉料配方,歷來是手藝人保密的重點,世代家傳而不外泄。祭紅燒制方法更是嚴格保密,不僅普通人,就是對瓷器研究有素的人也無法摸清。
祭紅的燒成是“火的藝術”。上世紀50年代,蘇聯、民主德國、波蘭、捷克等與中國友好的國家派專家來中國學習配制祭紅的工藝。可回國后,他們費盡心血,也燒不成合格的祭紅。盡管他們有真正的配方,但卻把握不好窯爐的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