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以這件中國歷史成交高價九紋龍大缸來進行青花瓷器的案例:
九紋龍大缸
此缸胎體厚重,造型簡而豐滿,釉光潤潔明澈。通體龍紋,襯以祥云海水、花紋繁而不亂,層次清晰;筆致生動嚴謹,青花色彩濃烈,八條火云龍騰空躍飛,一條海龍王攪江蹈海,充分營造出華麗而熱鬧的皇家氣勢。內壁添龍,外沿箍邊的獨特造法,顯現出朝廷工匠的技藝登峰造極。
此缸見證三朝皇廷,情系三代君王,歷史價值無可比擬,流落海外經年,唯一有幸保存至今依然完美無損,極為罕見難得。
如何鑒賞和點評古董瓷器?
二,從粉彩瓷器來學習,目前,除了臺北故宮有一件類似藏品外,前不久英國倫敦拍出一件,存世被發現的這是第三件,堪稱珍稀。
瓷瓶高40厘米,口徑12.3厘米,底足外徑12.3厘米,瓶口內沿到內頸施松綠釉。內頸以下施白釉。口沿外沿紅地藍彩回紋,上下弦紋描金。彩繪結合了中國的粉彩技藝和西方的油彩畫法。瓶身分四個畫面,呈現的是中國傳統宮廷文化,四組“吉”字,寓意富貴吉祥。“吉”字紅地留白再施淡紅彩。用不同顏色串珠綴連一組吉祥圖案,串珠上連如意紋,下連蝙蝠再連牡丹紋,蝙蝠和牡丹兩組對稱,紋飾一樣,顏色不同。四組雙魚紋,同樣用串珠綴連如意、梔子花和菊花紋,寓意年年有余。頸肩地色為桔黃,用礬紅描凸形,紋飾是仿古代戰將盔甲的三甲紋,紅黃釉彩襯托各種纏枝、萬字、如意等圖案。紋樣精細絕倫,色彩雍容華貴。紅黃相間,勝似云錦。
瓶身粉青釉鏤空,夔鳳紋成雙成對。鏤分天地,通透斂日月之光,其品,其意天之佳合。布局錯落有致,極富動感。分內外兩層,造型別致,外部鏤空,內部是中國傳統的青花纏枝蓮瓶。透過外瓶的鏤空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內瓶上精美的青花圖案。圓潤的造型和濃重的色調,凸顯出其造型典雅優美,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通身絢麗的粉彩四組開光雙魚紋,繁復精美的鏤空技法,無處不在散發著皇族氣息。
瓶足一組纏枝花由和口沿相對稱的回紋和夔鳳紋組成,底部施松石綠釉青花款“大清干隆年制”。釉面溫潤,略顯桔紋,底足寬厚,足脊圓潤光滑。套瓶內膽施白釉,釉面白凈滋潤。青花描繪纏枝花,藍色濃艷亮麗,沉穩靜謐。
瓷瓶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精湛的工藝技法上。瓶內套瓶的制作成功,說明干隆年間景德鎮制瓷工匠的技藝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充分體現了滿清皇室貴族崇尚華貴的時尚風氣。瓶身紋飾帶有明顯的中西結合色彩,應是皇帝給外國使節的賞賜。
如何鑒賞和點評古董瓷器?
三、這是北京瀚海的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瓷器專場》Lot.2679號米黃釉五彩玉堂富貴玉壺春瓶
圣祖康熙皇帝在皇位六十一載,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位時間久的帝王。在其統治之下,康熙朝成為清朝前期廓然大變的開創性時代,深刻影響了其后百年的王朝走向。景德鎮窯務在大環境下也得到了帶動與發展,制瓷業的博興使各種熟練的工人再次成長起來,政策上“官搭民燒”的模式也有效地調動了從業者的積極性,使清代官窯步入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發展時期,后世《飲流齋說瓷》贊曰:“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
此件玉壺春瓶撇口,短頸,頸以下漸向外闊,至近底處內斂,圈足微外撇。其腹部渾圓大氣,身形挺拔壯碩,予人典雅尊貴之感,有明顯繼承明末玉壺春瓶式的痕跡,線條圓潤敦實,少了一絲秀雅,多了一份雄渾,瓶身通體上米色釉,上釉旋轉痕跡明顯,主體紋飾于米黃色釉上以五彩繪洞石錦雞玉蘭牡丹紋,寓意錦上添花,玉堂富貴,所繪紋飾工細,全部圖案均以墨線描邊,然后在輪廓內填彩。紋飾圖案繁復工整,于錦俏熱鬧之余,尚有一絲文人畫氣息,靈動鮮活,惹人喜愛,而此瓶之紋飾與釉彩裝飾,則相對特殊,色地加彩在康熙之前的五彩器物中比較少見,明代曾有罐、爐一類以紅綠彩為地的彩繪器,但裝飾手法較為單一,所用顏色也相對簡單,而此件器物則安排了綿密繁復的圖案及畫面,雉雞紋的形象源自中國特有的鳥類紅腹錦雞,其翎羽華麗,色彩鮮艷,因極具裝飾效果,所以古人常以之入畫,又因為其色彩華麗,又有錦繡繁華之意,配合其周邊所繪的竹石牡丹及玉蘭花卉,寓意吉祥,此圖案為康熙朝經典裝飾紋樣,在青花及青花五彩器物中反復出現,可資參閱的例子也較多,后世有所繼承。在米釉上繪五彩紋飾為康熙朝新創裝飾方法,殊為罕見,即便是康熙本朝器物,也不為多見,因與之相類者寥寥,所以此風格的玉壺春瓶于拍場更是十分稀見,目前已知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清宮舊藏的米黃釉五彩玉壺春與之風格相同,但紋飾有所差別,高度略高于本件,且瓶底同樣無款。檢閱資料可知,康熙米黃釉地五彩器在市場中的僅此一件,十分珍貴稀有。
如何鑒賞和點評古董瓷器?
四、釉里紅
造型挺拔獨特,釉里紅紋飾上下共分七層,畫工精細,發色純正,釉色溫潤,圓腹,撇足,盤口,頸部以雙象為輔耳,整器極具時代特征,是洪武釉里紅中的珍品。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哈哈,這個比較簡單。
如何鑒賞和點評古董瓷器?
爐通高23.3厘米,爐的直徑為13.6厘米,雙耳,圓鼓腹,圜底上飾三獸足,口沿兩側各有一長方形直耳;直耳到鼓腹有雕貼螭裝飾,在爐的前面和背面均有鋪獸紋飾,在爐的口沿外部流暢,在爐的口沿處及一個鋪首紋飾上還有藍黃斑。鈞窯瓷的胎質雖不精細,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幾乎呈褐色,但胎骨堅硬。釉色為多次施釉,釉層肥厚、平靜膩潤,并時有流淌現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紋。 在《陶雅》中“宋鈞之紫,汗漫全體,暈成一片”及“內青外紫”。官鈞的青藍釉有別于北宋早期以神后鎮劉莊窯為代表的民窯天青釉那樣純粹而勻凈,大都是在深藍色背景上布滿近月白色汗珠狀的流紋,少數燒得好的則遍布紅紫色迂徊曲折的蚯蚓走泥紋,或在紅紫色背景上遍布藍白色流紋。這些特征正好與的記載相吻合。 北宋徽宗時期,鈞瓷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徽宗下令設立了專門為皇宮燒制珍品的“官窯”,并把鈞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規定民間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窯遺址,正是當年為皇室燒制珍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