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較高的藝術收藏價值、火爆的交易市場和較高的投資回報。于是大量的古瓷器贗晶便充斥古玩交易市場,專家們為此不斷撰文著書,揭露偽品的特征,傳授鑒賞經驗。關于古瓷器辨偽識真的方法,很多業內人士都有不少真知灼見,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看”。
雞頭壺
一看造型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風俗面貌和技術條件,因此,生產出的瓷器也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鑒定古瓷提供了重要依據。例如,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產物;假如是“宮式碗”,則應該知道這是明朝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是“觀音尊”、“棒槌瓶”、“太白缸”、“柳葉瓶”等,這些應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器物。熟知各朝典型品種的各種器形,對于幫助我們鑒別真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們頭腦中有了準確的器形概念,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好比手里拿了一把尺子,有了準確的尺寸,就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將明代器物看成了唐代產品。
康熙瓷器
二看胎釉
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的燒制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其質地與釉色各不相同。因此,細致地觀察胎體和釉面,亦為判斷年代、識別真偽的重要環節。例如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當時采用灑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再以明清兩代瓷器為例,明朝永樂、宣德時,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朝末年生產的青花瓷,釉色迥然不同,薄而清亮,不可同日而語。明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而清康熙、雍正的仿宣德瓷器,卻無此特征。此外,明朝胎體瓷泥陶煉的純凈度及燒結密度則遠遜于清朝。如清代康熙瓷器胎質清純、細膩、堅硬,居明清兩代之首,有“似玉”之譽,而且與各代同一器皿相比,其胎體重。
元鬼谷子將軍罐
三看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無論是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和當時的社會文化。它好像是一個人的衣冠,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鑒定古代瓷器千萬不要忽視這一點。譬如元代青花瓷的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兩三層,多則七八層,但到了明永樂年間,則趨于疏朗。
紋飾的內容,各個時代也不盡相同。明代正德瓷器多回文箴言及仙人朝圣、八寶圖等圖案,因為那時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清代康熙瓷器常有各種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的圖案,以及用詩詞文字作為裝飾的圖案,這是由于皇帝吸取明亡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就是同一種常用的裝飾,各個時期亦各有變化,如龍紋,有的叱咤風云,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鐘。這些都是鑒定古瓷的參考因素。
瓷器款識
四看款識
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款識以紀年款居多,此外還有堂名款(如“正和堂制”)、陶人款(如“某某造”)、贊頌款(如“美玉雅觀”)、吉言款(如“壽山福海”)、花樣款(如雙魚、白兔等紋樣圖案)等。紀年款一般是在瓷器的中央,書寫某某皇帝的年號。紀年款在明代以前較少,自明代開國至清末,共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一時期的瓷器,大多書寫皇帝的年號。對于這些款識,我們在鑒定時,要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很多,但也有不少是托偽假款。因此,在鑒定時應多加比較,掌握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及每一筆劃的特征,這樣才能準確地判斷出真偽。例如,從明宣德至清康熙間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則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和四字款(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道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自咸豐至宣統三年,又回復到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這是明清款識的基本規律。另外,歷朝年款的字體和風格及色澤深淺等也各有特點。把握了這些要素,便能逐步提高鑒別能力。比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當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瓷器的真偽打個問號。又如清末民初有多款仿清代康熙民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道這是后代的仿制品。
造型、胎釉、紋飾和款識,是鑒定古瓷的基本要素。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因此,鑒賞者不可僅據局部或偶然巧合而輕率地作出判斷。我國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先生對這四個要素各自的作用及相互聯系,作了精辟的概括,這就是“造型為根本,胎釉是關鍵,紋飾辨時代,款識察真偽”。只有耳、目、手并用,細致觀察,全面分析、慎重定論,才是正確的方法。當然,一個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愛好者,除了掌握以上“四看”外, 重要的是多看真品,從真品人手再結合書本知識,才能形成經驗。多與同好交流切磋心得體會,優勢互補,共同提高。不要輕信那些商販保真的諾言,憑借對他們的信任決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學習鑒賞,鑒賞中指導收藏,秩序漸進,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