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在元代就有了成熟的青花瓷。瓷胎釉面晶瑩透亮,藍色紋飾豐富精美。在元青花紋飾中,有一類是十分特殊的,上面擁有完整的歷史人物故事。雖然這類作品在元青花中為數并不多,但它對景德鎮青花瓷的文化品位的提升卻有著特別的作用,對后來明清青花人物紋飾的發展,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中國繪畫從戰國時期有了較成熟的帛畫算起到元朝時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中國畫早并沒有單獨分科,因實用和教化功能的需要,一開始是以人物題材為主的。縱觀中國人物畫的發展過程,早期人物畫是以“成教化,助人倫” 為主要功能的。從早期的英雄畫和名臣畫,到后來演變成各種歷史人物畫,還是離不開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只是這種功能更加的“寓教于樂”了。如魏晉時期的顧愷之所畫《女史箴圖》對女性的訓教作用。在經歷了漢晉佛教東傳,佛教藝術的影響之后,中國人物畫以勾線加以濃淡渲染的表現形式基本穩定下來,成為中國人物畫的基本表現語言。到了宋代,隨著蘇軾、米芾等人的倡導,文人繪畫的興起,繪畫宗旨、形式為之一變。寫意人物畫成為追求內心自由,率真情感的表達樣式。宋梁楷所畫的《潑墨仙人圖》《太白行吟圖》是典型的例子。到了唐代中后期山水畫逐漸興起,替代了人物畫在中國繪畫中的主導地位。但之后的各個朝代,人物畫仍有所發展,只是在整個中國畫中不再占主導。中國畫發展到元代,人物畫家錢選、趙孟頫、劉貫道、張渥、任仁發、王繹等人的作品大多避開現世,以漢民族的歷史人物故事畫和佛畫來尋求心靈慰藉。表現形式主要延續了唐宋以來的人物畫法,雖然元代的人物畫從中國繪畫史的角度看,在繪畫形式的開拓和題材等方面并沒有更多的創新,但杰出畫家的作品還是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的。元初畫家以歷史人物故事題材創作的作品,如錢選的《扶醉圖》、劉貫道的《消夏圖》《夢蝶圖》、任仁發的《張果見明皇圖》等,對后世都影響巨大。
從元時期的青花瓷罐上出現的人物紋飾的繪畫樣式和題材來看,元青花瓷人物紋飾是直接受到了中國人物畫的影響的。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理解。首先,從時間上講,元代人物畫家創作的歷史人物故事畫,主要時間段是元初,而且都是些很有聲望的畫家的創作,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從事繪畫行當的畫工們受到他們的影響應是很自然的事。元青花歷史人物故事紋飾罐的創作時間主要是在元代后期。人物畫創作在前,元青花歷史人物故事罐創作在后,所以,從時間上推斷,元青花歷史人物故事紋飾應是受到元初人物畫的影響啟發而創作的。其次,從題材上看,元青花歷史人物紋飾完全與元初人物畫相同。由此可見,元青花瓷罐人物紋飾的創作者是非常了解并崇敬元初人物畫家的作品,并直接效仿他們的作品而進行創作,絕不可能是毫不知情的巧合。其三,從創作形式來看,元青花歷史人物故事紋飾也主要采用了人物畫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來進行創作。
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初步了解人物畫對元青花人物紋飾的影響,那么,人物畫是如何具體地對元青花歷史人物故事紋飾產生影響的,這是我們要進一步加以探討的。
元代社會矛盾尖銳,民族沖突嚴重,當時很多士大夫隱遁山林,其中也包括一些文人畫家。在景德鎮當時的畫工中,也不乏有一些文人,是為生活所迫流落到此的。他們的繪畫修養和水平高于一般的民間畫工,所繪青花瓷人物紋飾明顯地體現出人物畫的審美傾向及對文化品格的追求,從而出現了在瓷罐紋飾的開光畫面上,以中國畫的基本表現手法畫出的人物題材的作品。
我們通過幾件較典型的元青花瓷人物紋飾作品,來具體分析它們是如何受人物畫影響的。比如元青花瓷人物紋飾罐《鬼谷子下山圖》,表現的是縱橫家鼻祖王翊在齊國的使節蘇代再三請求下,下山營救陷入燕國軍隊重圍的弟子齊國名將孫臏的故事。畫面的主體描繪了一位老者,他乘坐了一輛由獅虎二獸拉的雙輪車,和來人及自己的隨從急促前行。畫面的前景是一些蔓藤狀的植物,背后是幾株枯松,天空和地面被虛化了。鬼谷子穿一身長杉,端坐車上。通過拉車獅虎與車體本身呈向下傾斜的動勢及獅虎的抬頭、蹬腿、甩尾的動態,體現了人物急促前行的狀態。另一件元青花瓷罐《蕭何月下追韓信圖》,表現的是蕭何向劉邦推薦軍事奇才韓信的故事。畫面中的兩個主體人物,一個騎馬一個牽馬而行。騎馬者,頭戴官帽身穿免袖官服,腳穿皂靴。馬正奔跑,似已沖過牽馬者。只見他猛地回頭,一手持鞭,一手急拉韁繩,勒馬停下。此人應是蕭何。另一人物頭扎綸巾身著文士長跑,牽馬漫步前行,神情不定,應為韓信。畫面生動地描寫了兩個人物的關系,分別通過人物形象和動態的描寫,體現了韓信報國無門,欲離開又前途迷茫的沮喪神態,及蕭何為了大業求才心切的人物狀態。畫面很好地將韓信出走,蕭何星夜追趕的故事,通過生動的情節及場景的描繪,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其腹部主題紋飾是四個海棠形開窗,分別描繪了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故名“四愛圖”。只見王羲之袒胸露肩盤腿坐地,平視蘭花,一童子立于身后。王羲之左腿旁有一圓罐,右腳邊有一酒杯,背景是一梧桐樹。周敦頤戴帽著長服,右手持浮塵,立于蓮花池畔,注視著池中蓮花,神情專注。一童子抱琴立其身后,背景為一柳樹。陶淵明頭扎綸巾,身著帶花紋長袍,右手持杖,在山石之間,回首看童子手中的菊花,前景畫一靈芝,背景為一柳樹。林和靖端坐在奇石之上,一腿擱于石上,一腿自然垂下,右手拿一手杖,人物坐于假山之間,頭頂上方有一梅枝垂下。他前方有一鶴立于石上展翅回首,與主人形成呼應。與前面兩幅圖相比,《四愛圖》更是打破時空限制,把不同時代的人物放在同一畫瓶上。這無疑是很有創造性的。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從以上所舉青花瓷人物紋飾的例子,我們能感受到中國畫對青花瓷人物紋飾的影響是明顯的,尤其是中國人物畫的表現形式對元青花瓷人物紋飾的影響。中國人物畫很早的繪畫形式是勾線平涂填色的方式,戰國時期的帛畫是很好的例子。到了漢代,西域的佛教藝術進入中國,中國畫吸收了佛畫中的凹凸渲染方法,逐漸演變成了勾線加渲染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后來一直成為中國人物畫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之后的中國人物畫里,發展出了許多的線描樣式,如:鐵線描、高古游絲描、蘭葉描等。元青花瓷人物紋飾的畫法,采用了中國人物畫的勾線染色的繪畫形式。元青花瓷歷史人物故事紋飾的畫法,一般比較工整,人物線描往往采用中國畫的有粗細變化的蘭葉描和釘頭鼠尾描。如《蕭何月下追韓信》中蕭何的衣紋描寫。也有用沒有粗細變化的鐵線描法,如《鬼谷子下山圖》中的鬼谷子的形象及衣紋勾畫及拉車獅虎的描畫。“四愛圖”中幾組人物的勾線的粗細變化,每根線條的起筆行筆收筆,無不體現著中國畫的線條勾勒的要領和法度。線條圓轉流暢,直接成為了明清時期官窯民窯青花人物所效仿的楷模。除了勾線用筆方面受到中國畫的用線影響外,在用墨染色方面也同樣受到了中國人物畫渲染方法的影響。元青花瓷歷史人物故事紋飾中的染墨處理,多采用了有濃淡變化對比的渲染法,很好地將畫面的黑白關系表現了出來。
綜上所述,元青花瓷歷史人物故事紋飾,是在當時特定的異族統治的歷史環境中,直接受到了元初的文人畫家所繪的歷史人物故事畫的影響和啟發而產生的。從繪畫內容到表現形式,都深受中國畫的影響。無論是接受中國畫的藝術理念還是藝術表現手法,它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在元明清青花瓷紋飾中具有開拓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