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由于逃避戰亂,很多北宋汝窯、官窯等北方窯口的工匠南遷,北方先進的制瓷工藝技術亦隨匠師轉移到南方的修內司窯、郊壇下窯及其他窯口,而官窯瓷器也隨之在南方開始進行燒制。當時為了區分,人們將北宋官窯稱為“舊官”,南宋官窯稱為“新官”。由于傳世極少,南宋官窯瓷器歷來深受瓷器收藏愛好者的追捧,數百年來也一直為世人所珍愛。
目錄
南宋官窯瓷器介紹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占領北宋京城開封,擄走徽宗和欽宗,北宋滅亡。宋室南遷臨安(杭州),欽宗的弟弟趙構繼位,即宋高宗。南宋持續了153年,在抗金抗元的斗爭中,經濟、文化、藝術、教育都得到持續發展,陶瓷產業的重心南移。據文獻記載,宋廷南遷杭州后,為滿足宮廷祭祀、陳設、飲食及賞賜之用,“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再設官窯,當時也稱作內窯;“后郊壇下別立新窯”,又設置了第二座官窯。這兩座有歷史記錄的官窯,一直是考古學家尋找的目標。
1、老虎洞官窯(修內司窯)
1996年,位于杭州鳳凰山與九華山之間的老虎洞窯因雨水沖刷暴露而被偶然發現,隨后幾年,考古部門對此地進行了三次發掘,遺址的南宋地層出土了大量黑胎實物資料。2006年,資料整理中,在一件蕩箍上發現了“修內司窯”的銘款,老虎洞窯的身份終于得到確認,文獻記錄中的南宋官窯“內窯”修內司窯之謎被揭開。
老虎洞官窯的制坯原料直接取于附近的山坡,由于含有紫金土,氧化鐵瓷的含量高,高溫燒制后胎色較深,主要為深灰、淺灰和灰黑色,有的口沿和足沿露胎處呈紫黑色,俗稱為“紫口鐵足”。釉層較厚,釉色以灰青居多,少量粉青和米黃色。器型主要有碗、盤、碟、洗、盞、盞托、杯、箸架、缽、罐、盒、盆、瓶、壺、爐、尊、觚、器蓋、器座等,其中淺腹圓洗、折肩瓶、三足奩式爐、圓形套盒等器與汝官窯的器型幾乎一致。老虎洞窯窯爐為龍窯,窯具有匣缽、支燒具、墊燒具、火照等,基本延續了汝窯的工藝,只是制作上更加精細。老虎洞窯的裝飾方法減少,只有見于碗盤外腹部的刻花和套瓶的鏤孔兩種,花紋也只有蓮瓣紋和纏枝花紋,更多的器物是追求以釉色取勝,發展厚釉的裝飾效果。
2、郊壇下官窯
郊壇下官窯是南宋建立的第二個官窯,位于杭州上城區烏龜山西麓,東北距南宋皇城2公里。20世紀20—30年代,近代考古學剛剛傳入中國之時,郊壇下窯的遺址位置就被確認。19世紀30—40年代,日本考古學者和中國中央研究院從事陶瓷研究的學者都多次在此地調查并收集資料,發表了《發掘杭州南宋官窯報告書》、《南宋官窯的研究》等文章。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窯址的南部進行了局部發掘,1985—198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聯合組成的南宋臨安城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全面的發掘,全面揭示了郊壇下官窯的面貌,出土瓷片3萬多件,并于1996年出版了考古報告《南宋官窯》。
郊壇下官窯約建于紹興十三年(1143年)—淳熙六年(1179年)間,此時南宋政權已逐步穩定,宮廷用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郊壇下窯已采用多次素燒、多次上釉的工藝生產薄胎厚釉青瓷,把青瓷的品質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郊壇下官窯瓷器特點是胎質細膩,胎土是以瓷石加入少量紫金土配制而成,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較高。提高鋁的含量能提高抗變形能力,使胎壁更薄;而氧化鐵含量高的胎土色深灰(黑),色調深沉,有利于釉面的玉質感。器型中碗、盤、碟、杯等小型器一般為薄胎,厚度在0.05—0.2厘米;觚、爐、壺、瓶等大器胎較厚,在0.3厘米以上,個別達到0.6—1.1厘米。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黃三種,其中以粉青為上佳。薄釉器一般施一次釉,滿釉支燒,僅有米粒大的支燒痕;厚釉器則多次施釉,底部刮釉墊燒,露深色胎。
器型有碗、盤、蝶、杯、盞、壺等飲食器;罐、壇、缽等盛貯器;唾盂、燈、熏爐、筆洗等日用器;花瓶、花盆等陳設器;象棋、鳥食罐等娛樂用器。種類齊全,滿足宮廷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器物素面為主,花紋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模印、堆貼、雕鏤。紋飾主要有蓮花、牡丹、蕉葉等植物紋;龍、鳳、獸面等動物紋;弦紋、回紋、云雷紋、乳釘紋等仿古紋飾。
傳世的官窯器主要是清宮舊藏,目前主要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約107件,有乾隆御題詩的約20件)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約27件)。另外,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等均有少量收藏。國家博物館收藏的3件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的南宋官窯瓷器,是目前少有的幾件墓葬出土的官窯青瓷器。
南宋官窯瓷器真品特點
南宋官窯瓷器的造型古樸,器型除日用的碗、盤、洗、碟外,還有陳設瓷和祭祀用器。仿青銅器的造型較多,如貫耳瓶、鬲式爐、盞托、三足尊、出戟尊等等。
南宋官窯瓷器的胎質細密、質堅,體重,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黃等色,胎土淘洗精細,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鐵量高,故器物口沿釉薄處與足端無釉處分別呈現黃褐色和赭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南宋官窯器的釉色以青釉為主,另有淡青、灰青、青綠、米黃等色。釉色幽雅,釉層肥腴瑩潤、渾樸滋潤、厚而晶亮,一部分呈乳濁狀,帶有酥油光,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玉質感很強,介于絲綢光澤與“羊脂”般的美玉質感之間,與“做舊”后的烏光質感絕然不同。此外,往往多有開片,開片中有魚文、蟹爪紋、冰裂紋,紋痕的顏色以鱔血者為上品。
南宋官窯瓷器拍賣價格
目前大部分南宋官窯瓷器被收藏在北京故宮、臺北故宮或海外博物館,算是博物館級別的藏品,市場上流通極少。而現在能夠確認“宋官”的完整器物,也是鳳毛麟角,極其珍罕。
早在1989年,香港蘇富比曾經拍賣了一只宋代官窯洗,當時的成交價就高達2200萬港幣。這件宋代官窯洗也創造了當時中國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2008年,同樣是在香港蘇富比拍場上,一件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搥瓶以6752萬港幣成交,而且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搥瓶竟然只有22.5厘米,堪稱名副其實的“寸土寸金”之寶。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
成交價:113,880,000 港幣;成交時間:2015年4月7日;拍賣機構:香港蘇富比
蘇富比方面透露,買家是來自中國上海的收藏家劉益謙
南宋 官窯米黃釉直頸瓶
成交價:1,085,000 英鎊
拍賣機構:倫敦蘇富比
南宋至元 官窯葵瓣盤
成交價:12,100,000 港幣
成交時間:2017年4月5日
拍賣機構:香港蘇富比
南宋官窯瓷器鑒定方法
1、看胎
南宋官窯屬于就地取材。杭州老虎洞地區盛產紫金土。這是一種含鐵成分非常高,同時也含有大量三氧化二鋁成分的類高嶺土。由于氧化鋁含量較高,難以在1300度以下燒結成瓷。所以,一般都是紫金土和瓷石混合使用。瓷胎由紫黑到紫褐,燒結程度不高的也有磚紅到米黃色。原因或因紫金土淘洗次數不同,配比比例不同造成。紫胎造成紫口鐵足的外觀特征,是真官窯的鑒別要點之一。
2、看釉
南宋官窯的釉屬于石灰釉。由于石灰釉產生了鈣長石,是形成玉質感的關鍵礦物晶體,再加上官窯采用素燒瓷胚,然后上釉,再入窯低溫燒制,再上釉的多次燒成方法,使得本來過于稀薄的釉面變得釉厚如堆脂。在多次燒制過程中,原有的石英,長石晶體被破壞,新析晶出的鈣長石,鉀長石等晶體多層次,使得釉面呈現一種瑩潤平靜的玉質感。釉有1-4次施釉者。釉色以粉青為上,月白次之,灰青為下。還有深米黃色,這種釉色傳世品不見,但大量出現在窯址中。窯址瓷器多見灰青色,少見粉青,而傳世品粉青為多。
3、底足特征
南宋官窯瓷器底足特征一般為露胎墊燒和不露胎支釘支燒兩種。早期多為延續北宋汝窯的支釘滿釉支燒法,墊餅墊燒則露出底足胎色。墊燒器早期胎骨較厚,中晚期趨薄。還有一種支釘支燒和墊燒并用器,應該是過渡時期的器物。南宋后期的修內司官窯,極重輕薄,胎骨越來越薄,顯示出工藝越來越精致。從厚胎薄釉到厚胎厚釉,再到薄胎薄釉,薄胎厚釉,官窯器物的工藝越來越好。
4、南宋官窯瓷器獨特的聚沫攢珠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窯瓷釉層中汽泡的“聚沫攢珠”態,在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淺大小層次,而在30倍放大鏡下則顯平齊、緊密,這種兩重性特點或稱做有“立體感”,是現代仿所達不到的。